回帖420
主题11
精华1
积分1673
金钱1131
贡献10
阅读权限90
注册时间2010-11-23
最后登录2023-5-2
在线时间750 小时

上士
 
|
首先,佩服克虏伯的创意~接下来开始提意见~
我以为,这样子偏门设计(请允许我用这个词)的战舰,或任何极偏的设计,都极有其局限,在某的地方极为突出,作为平衡,自然有其缺陷。
就好像本舰,16寸/35炮,弹道高曲,于战列舰正常作战距离之垂直穿甲能力有限,甚至对KGV的14寸炮亦无明显优势。以克虏伯你给出之穿深为ClassB计,本舰于15-20千米之作战距离将不能穿透他国战列舰300mm以上表面渗碳硬化钢之主装甲带。也即一旦不能保持较远距离,本舰将处于极不利之地位。
另,本舰之战略定位为远距离吊顶炮击,在22千米左右距离,本舰主炮之水平穿深已可击穿除了大和与黎赛留等少数战列舰以外所有主力舰之水平装甲(不包括俾斯麦之弹药库水平装甲),但考虑到命中着弹角度等因素,命中舷側的可能性却比命中水平只高不低。距离若再加远至/近27千米,考虑到火炮本身硬件限制之散布,即使以水上飞机辅助校射,亦有较大可能发生连续跨射而无法命中之情况。
我个人亦怀疑本舰主炮之重量。“正面装甲450毫米,侧面装甲240毫米,背部装甲280毫米,顶装甲200毫米”,这个程度的装甲防护绝对不弱,再加上是406mm四联装炮塔,即便只是L/35,恐也不会只有1580吨——这只是一个三联装15英寸火炮的重量。而且,虽然35倍径会相应缩短炮塔长度,但这个时候的炮圈直径更多的是看四联装舰炮之宽度,而不是L/35火炮之长度。不过我窃以为,炮圈直径偏大,双联20、21英寸火炮之炮圈亦可在15米内解决,而世界最大之舰用测距仪为大和之15米基线,也可证明黎赛留之主炮测距仪基线不足15米,进而可证明主教四联装主炮炮圈直径亦不足15米。如此,对比四联装380mm/45主炮,我以为本舰主炮之16米炮圈直径偏大。
接下来,依然是动力舱体积问题,由于采用德式穹甲布局,导致本舰之动力舱高度小于正常装甲盒设计主力舰,也即必须拉长主装甲区,以确保有足够之动力舱容积以安装锅炉、轮机等设施。这也是为什么,德式穹甲战舰至少需要60%水线长度之防护区,俾斯麦级甚至达到了70%。
再者,我窃以为德式穹甲布局虽然能凭借大角度倾斜之穹甲获得无以伦比之舷側防护力,但主装甲带也不能太薄。200mm的主装甲带,即使内倾20度,于正常作战距离仍将被任何一艘敌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打成筛子。如此,由于于正常/满载排水量下,穹甲顶部在水线以下,会导致大量进水,虽有完善之水密舱布置及各单元独立之排注水设施,恐也堪忧。正因为350mm有时候也挡不住敌穿甲弹攻击,德国最终之H级战列舰将主装甲带削弱到了300mm,可却不是200mm。
还有就是,我个人以为,如果副炮弹药库不是布置在主装甲甲板以上,甚至是炮座之内,则副炮炮圈不需要200mm之防护,可以节省大量重量。
至于动力系统具体之布置,克虏伯兄乃是此方面之大能,我不敢妄议。
防空方面,本舰对空火力不足,但考虑到设计年份,完全可以理解。当然,后期改装要多加博福斯和厄利孔了。
总体来看,我以为本舰之设计过于激进,虽然凭借高绝航速,与敌保持距离,虽命中率稍低,但一旦命中,可以给敌巨大杀伤,从而扬长避短,发挥宏大威能。然真正的战局千变万幻,不可能一切都如设计者之意,一旦发生近距离交战,则本舰将处于不利之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