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13
主题11
精华0
积分158
金钱123
贡献0
阅读权限20
注册时间2013-1-21
最后登录2019-5-13
在线时间33 小时

二等兵

|
本帖最后由 藤野研究狼 于 2015-5-3 10:10 编辑
最近我在看一本叫做《双鹰旗下》的书,主角很另类的穿越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并成为了一名叫做海顿·弗雷德里希·维克多的皇室成员(设定上他是弗朗茨皇帝的兄弟维克多大公的第三个儿子,费迪南的堂弟;由于资料太少我不太确定这个人是虚构还是历史就有,维基百科上奥匈皇室的人介绍的太少了)。他在本书中逐渐影响了奥匈帝国乃至德国(他和德国的一名公主联姻,成为了威廉二世的妹夫)的海军发展,并在之后的一战中帮助奥匈帝国和德国击败了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下文的内容是由龙的天空的网友杳马君(蛋疼君)整理的故事中涉及一战期间及战前主角对德奥两国的海军力量进行的改变,有部分本人删改添加。
——————————————————————————————————————————————————————————
首先,主角(弗雷德里希)在战前就秘密储备了大量资源以备开战后资源补充被切断,足够奥匈海军用一段时间。其次,在开战后提醒德皇将一部分征召入伍的技术工人遣返原厂,维持战时的工厂开工,德国的造船厂在其影响下在一战战时依然可以修复及产出战舰。
就先从德粉最关心的公海舰队说起吧:
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2艘——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是弱版战巡
8门240毫米主炮,四座双联装炮塔,首尾背负
出处:27章《装巡还是战巡》
“1904年5月,德国海军部向各船厂下达了设计指标,规定新式装甲巡洋舰的排水量为12000吨,要求装备8门210毫米主炮。
北海造船厂在9月份就完成了新舰的招标设计,基本上套用了奥匈帝国已经建造的“皇帝”级装甲舰的设计方案,但为了提高适航性和抗浪性,采用了高干舷长艏楼的外形方案。不过德国式的加强装甲设计使得它的排水量有些超标,达到了13700吨,但4座沿中轴线布置的240毫米双联装主炮塔却使得其火力大大超出了设计标准”
后续的62章中,斯佩伯爵并没有在阿根廷自杀,而是凭借此舰成功逃入中立国阿根廷港口,随后带着具备宝贵海战经验的一帮手下们回国。
——————————————————————————————————————
战列舰
德意志级5艘(原本历史上只是前无畏而已)
10门280毫米主炮,32 23首尾背负式布局
拿骚级4艘
10门305毫米主炮,22 2 22式五炮塔布局
赫尔格兰级4艘
10门330毫米主炮,22 2 22式五炮塔布局
凯撒级5艘
10门330毫米主炮,32 23首尾背负式布局
国王级4艘
10门350毫米主炮,32 23首尾背负式布局
(随后的5艘巴伐利亚级在火力方面未作任何改变,基本沿用史上的四座双联装炮塔8门380方案
但动力方面比原来强得多,航速达到24.5节!)
出处:31章《强化德国海军》
"确实如此,第二帝国海军“德意志”级战列舰装备的是280毫米主炮,而在它之前的建造的英国“无畏”号和“柏勒洛丰”级上装备的都是305毫米主炮,包括奥匈帝国“拉德利茨”级上也是装备的305毫米主炮,而德国战列舰上的主炮却足足比它们小了一圈。”
33章《超级无畏舰》
“所幸的是,在这个时代,由于李海顿的鼓动,德国海军在“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的建造时就开始采用了330毫米的主炮,在吸收了斯柯达公司部分先进的主炮制造技术后,克虏伯公司在大口径舰炮制造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奥匈海军在最新服役的“联全力量”级上采用了斯柯达公司最新研制的SK-13型330毫米主炮,这也让不甘落后的德国皇帝硬逼着提尔皮茨在稍后建造的“国王”级上装备上了克虏伯公司研制的350毫米/L42主炮,虽然其性能不如斯柯达舰炮,但却要超过了英国人制造的14英寸阿姆斯特朗主炮”
“这个时代各国海军中还很喜欢在舯部装备第五座主炮塔,但在这方面李海顿和德国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持有相同的观点:因为中央炮塔的炮口暴风极易将探照灯、舰载艇等附属设备打坏,更重要的是五炮塔布局在舰体重量上难以平衡,肯定有削弱舰体最重要的舯部防御。
由于李海顿和布鲁克纳将军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在已经服役的“拿骚”级和“赫尔戈兰”级上的实验,最终德国海军在建造“国王”级时又改回了四炮塔布置方式。鉴于奥匈海军“联合力量”级四座三联装330毫米主炮塔虽然火力强劲,但其防护还是有些令人担忧,所以在建造与“联合力量”级排水相当的“国王”级战列舰时,德国人又改回了艏艉对称的3-2联装主炮布置方式”
68章《海军计划》
"现在,德国海军的主力舰“德意志”级是280毫米主炮,“拿骚”级装备的是305毫米主炮,“赫尔戈兰”级和“恺撒”级装备的是和奥匈海军“联合力量”级一样的330毫米主炮,而“国王”级则装备了更大口径的350毫米主炮"
86章《海上力量》
“从已经完成海试的“巴伐利亚”号得到的报告来看,德国海军的技术专家们普遍对这级战列舰的性能感到满意。由16台燃油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提供的72000马力的强劲动力输出能使这艘30000吨的标准排水量的战舰达到24.5节的高航速,它甚至在过载的情况下能够跑出25.6节。
这足以追上这个时代大多数战列巡洋舰了。
而且奥匈的高速战舰起步较早,很早就进行蒸汽轮机的装备研发,只不过第一次仅装备在较小的鱼雷艇上进行试验,让原历史第一艘装备蒸汽轮机的船只“透平尼亚号”仍夺得“第一艘装备蒸汽轮机的船只”的桂冠
四座双联装380毫米主炮使得其拥有着不逊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强大火力输出,它毫无疑问是各国现有战舰中装甲、火力和速度的最完美集合”
————————————————————
战列巡洋舰
冯·德·坦恩&2艘毛奇级
沿用历史方案未改动...
塞德利茨
主炮口径强化——10门305,但炮塔布局没变
德弗林格尔级3艘
主炮口径强化——8门330,但炮塔布局照样没变
出处:
86章《海上力量》
“在战列巡洋舰方面,英国人拥有10艘战列巡洋舰,而德国方面如果加上两艘奥匈战巡的话是8艘,但英国人6艘“无敌”级和“不倦”级都有些老化,而德国方面只有“冯.德.坦恩”号和“毛奇”号的主炮是280毫米,“塞德利茨”号上是305毫米主炮,其余新锐战巡都是装备的330毫米主炮”
这里德国战巡方面的实质性提升是从5艘马肯森级开始的,放弃历史上的8门350,
直接从330跳到380。而且是10门主炮,32 23首尾背负式布局
出处:137章《海军新锐》
“最初德国海军的设计方案为与“国王级”相同的四座双联装350毫米主炮塔,不过,由于得到了部分英国最新开工的“胡德”级战列巡洋舰建造方案情报,最终德国海军部决定采用奥匈海军当时正在海试的“伊斯特里亚大公”级相同的380毫米主炮,主炮塔也采用了相同的前后背负式2-3联装布置方式。
由于增加了主炮塔的重量和加强了装甲,“马肯森”级的设计标准排水量达到了35600吨,满载排水量为42100吨,超过了奥匈海军的“奥地利”级战列舰,成为德奥海军唯一的一种排水量超过4万吨的主力舰。
“马肯森”级由于采用了战列巡洋舰舰型,长度达到了230米,宽度为31米,动力系统采用了32台燃油锅炉,动力系统为四台硕效蒸汽轮机,最大功率为97000马力,设计航速为28节”
此后,德国海军几乎再没有任何像样的无畏舰计划,直接从船厂里未完工的约克级身上,提前进入了航母时代!
直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失效后才下水5艘45000的战列舰
出处:第三卷第4章
“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奥匈)帝国海军只保留了六艘战列舰,之前的主力舰除战功赫赫的“拉德茨基”号作为纪念舰保存,在的里雅斯特港作为观光舰对国民开放参观外,其余战列舰都被送到船厂拆解。
英国人确实达到了目的,他们用一纸协议轻易地销毁了世界上几乎三分之一的战列舰。
在皇帝的全力支持下(由于主角在历史上的一战中在奥匈境内建立起了超乎想象的功勋,1916年弗朗茨皇帝逝世后改由他替代历史上的卡尔一世成为奥匈皇帝)。奥匈海军开始把三艘“伊斯特里亚大公”级战列舰改装成航空母舰,而美国人则把还未建成的六艘“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中的两艘改装成了航空母舰,后起的德国海军也不甘落后,计划把还未建成的四艘“约克”级战列舰改装成航空母舰。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军,他们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凤翔”成为世界上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其后,日本方面又改建了“赤城”,“天城”和“加贺”号航空母舰”
第三卷第12章《海空对抗(三)》
“为了保持世界一流海军强国的地位,德国把每年120亿马克的军费开支中的一半用在了海军建设当中。特别是在1934年,由于《华盛顿海军限制军备条约》到期,日本宣布退出条约,《条约》已经失效,德国方面立即通过了开工建造五艘排水量45000吨的“德意志”级战列舰的海军预算,用以替代预备退役的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算,这更让陆军看着眼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