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eSoleil 于 2013-1-22 04:39 编辑
1-为什么说单纯追求免疫区与穿甲能力是意义有限的
二战前各国设计师所在设计战舰时的免疫区概念是存在一个理论预设的,即,双方舰队将进行日德兰式的战列线作战,双方舰队将以线对线的方式接触、炮击。这种战术设想在间战美国海军的战术推演中是有明显体现的。在这种情况下,舰队作战的理想状态是侧舷垂直对敌,最大程度让己方战列线一侧的火力全面发挥。而如果双方都持此见解,那么在理论上,两支不相上下的舰队会最终形成平行线齐头并进相互炮击,侧舷垂直于敌方炮弹的来袭方向。免疫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指在这种情况下战舰防御对方火炮的区间。也正是因为这种战术的理论预设,各国都认为未来的战舰交战距离将极大拉长,出现了对远程炮击效果极端重视的情况。美国的MK6超重弹,法意日等国的长射程舰炮,以及各国战舰日渐高耸的火控平台和几乎所有二战战舰都装备的水上飞机都是这一预设的体现。
然而,在二战的实际环境中,这种日德兰式的大型舰队战列线作战其实是几乎没有出现的。唯一算得上的可能只有苏里高,但日本人根本在T字上挨打,也没有进行平行战列线炮击。因为各国战列舰数量的有限及力量投入的分散,二战中实际的战列舰作战不再是预想的那种线对线的炮击,而是一两艘战舰对一两艘战舰的、更像是点对点式的交火。而这种战术差别的后果,即使得战舰在作战中的机动性得到了解放,不必与大量友舰恪守在平行于对方战列线的同一方向上,也不必再追求侧舷垂直对敌——只要保证火力的发扬就可以了。战列舰间的作战不再是平行直线航路上的对撼,更有了一些“狗斗”的色彩。
而一旦放弃侧舷垂直对敌,侧舷免疫区的概念也就自然失效了,对侧舷穿透力的追求和那些貌似可以实现的击穿也变得可疑起来。例如,一门火炮能在20千米距离上击穿某舰350毫米的侧装甲,但若该舰航线交角与炮弹来袭方式并非九十度,则其侧装甲与炮弹来袭方向也就有一个角度。据我所知,英国皇家海军测试穿甲弹的标准是看在与法线成30度角上命中的炮弹的穿透能力。换言之,如果该角度大于30度,穿甲弹的穿透能力将会急剧下降。实战中的固定的免疫区概念是并不存在的,它取决于战舰随时可能改变的阵位、航向。考虑了这些因素,实战中的免疫区一定会比理论免疫区更大。例如,能在20千米击穿某舰侧装甲带的这门炮,在实战中可能要到15千米才能穿透航向不平行的对方战舰。
2-霍兰中将在丹麦海峡之战的战术选择的启示
胡德被俾斯麦号的炮弹击穿至沉没是一个历史事实,但霍兰中将所采用的战术却并不失合理之处。原因正在于以上阐述的这种战术情形。当时,俾斯麦号处于较好的射击位置上,英军若与之远程平行对射,一是火控吃亏,看不清暗处的对手,二是以胡德的火力与防护,肯定会处在极不利的位置上,即胡德的老15寸和威尔士亲王的14寸很可能无法在远程击穿俾斯麦号,而俾斯麦号的新15寸可以轻易击穿作为战列巡洋舰的胡德号。以实际战斗的情形看,霍兰中将的意图是,迅速逼近敌军,在能够相互穿透的距离上发挥英军火炮数量上的优势。这个选择从战术上看应该是合理且勇敢的。
于是霍兰开始了逼近俾斯麦号的机动。他选择大角度对敌冲向俾斯麦号。如果想到在上一段阐述的战术,这种选择恐怕有借助航线交角以防御来袭炮弹击穿其装甲带的意图。而在这个距离上,火炮对甲板的穿透能力也是极弱的。不幸的是,即便如此,胡德号还是被击穿了。胡德不具备新式战列舰的装甲盒结构,俾斯麦的主炮很可能从薄弱的上部装甲带穿入舰体。但如果具备装甲盒结构的战列舰位于胡德当时的位置,它可能不会在这一阶段被击穿,然后在拉近距离后转向,在相互都能击穿的近距离上与俾斯麦号拼命。霍兰中将的突击方法虽然遭致失败,但这已经是最能强化胡德号防御的战术选择,而若换成装甲盒战列舰,这一突击将是相当优秀的战术机动,使得本处于敌方击穿距离上的战舰弹开来袭的炮弹,在安全驶过敌方的优势距离后成功进入己方击穿距离,全面发扬己方火力。
3-为什么洗甲板理论才是合理的历史选择
以历史的后见之明看来,一旦二战的战舰指挥官放弃坚守战列线的战术成见,而选择霍兰中将的这种战术,对于具有装甲盒结构的战列舰而言,侧舷装甲与火炮对侧装甲穿透能力的几十毫米的差别将变得不那么重要。弱势的一方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抵消与优势方在装甲厚度与火炮威力上的不大的差距,最终进入相互击穿距离比拼火力输出。或者达到双方火炮互不能击穿的相对平局。
在这种战术中,追求火炮对装甲盒的击穿距离,试图在对方未能击穿自己的距离上击穿对手将不再重要——在机动过程中,免疫距离将因航线交角的存在变得相当近,而在对方逼近之后,试图减小航线交角以发挥侧舷火力时,双方却都能相互击穿了。与其如此,不如改为追求对敌方甲板上方重要设施——炮塔、火控设施、烟囱等的破坏性打击,即洗甲板。在对手近于纵向的突击过程中,己方具有的优势是能够发扬全部火力和炮弹散布面近于敌方投影,劣势是难以击破对方装甲防护区。为避免让对手进入相互击穿区造成致命威胁,己方在此一阶段应试图尽量摧毁对手的炮塔、火控,使得其即便进入致命区也将丧失作战能力。
总之,出于此种战术考量以及之前种种对洗甲板理论的设想,二战中完美的战列舰应追求单位时间弹药投射量以及中距离击穿能力,而非历史上对免疫区和远程射击的偏执式重视。具备多门高射速主炮和完善装甲盒防护系统的高速战列舰完全可以击败斤斤计较那几千米击穿距离的较少火炮、低射速的对手。而对于二战历史位面理想情况下的远程交战,洗甲板战术的优势已经在之前论述过——即以射弹次数的增加求得命中数的增加,以命中数的优势实现“洗甲板”,而不去追求概率极低的远距离击穿装甲盒。综合此处的叙述,洗甲板理论无论在远距离或中近距离都可以较传统战舰火炮设定占得显著优势……
前一贴:http://www.warships.com.cn/thread-885-1-1.html
ov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