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1 23:12
本帖最后由 magicfire 于 2013-1-21 23:30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1 22: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总体答得很不错啊,有不少条我也不知道答案
唐初历史略读过些,对于唐初人物,说些我的看法
但是侯君集没有跟随过李世民起兵。所以我排除了他。且侯君集最具代表性的功绩应该是破吐浑灭高昌,该提的不提,提什么太子,唐初和李世民同时存在的太子又不止一个,谁知道这猪头想说什么。
长孙无忌没有支持过太子李承乾,但是一力支持过太子李治。李治在李承乾和李泰死后是被立为太子的。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1 23:42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1 23: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侯君集没有跟随过李世民起兵。所以我排除了他。且侯君集最具代表性的功绩应该是破吐浑灭高昌,该提 ...
如果要在晋阳起兵的人里找,好像真的找不到
长孙无忌似乎称不上屡建奇功。而且他跟随太子(李治)与事后被杀没有因果关系。
而侯君集加入李世民阵营的时间点不确定,新旧唐书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旧唐书说的是“太宗在籓,引入幕府”,新唐书说的是“少事秦王幕府”。但他跟随太子(李承乾)与事后被杀有因果关系。
另外李治立为太子是李承乾谋反案后,此时李承乾和李泰均还活着。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1 23:44
本帖最后由 seven_nana 于 2013-1-21 23:56 编辑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1 16: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三万破三十万,三万破六十万,坑杀二十万
项羽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这似乎是戚继光自己写的诗?似乎有过度美化之嫌。按照黄仁宇的说法,戚继光并不是什么理想主义者。按万历十五年里的描述,他是个很实用主义的人,他的优点,1是能够利用现有资源组织起合格的军队,2是有明一代武官郁郁不得志者甚多,他在仕途上却相对较为顺畅,这与他找了个好靠山不无关联,他向首辅张居正献上的珍宝姬妾可是不少。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00:22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1 23: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要在晋阳起兵的人里找,好像真的找不到
长孙无忌似乎称不上屡建奇功。而且他跟随太子(李治)与事后 ...
晋阳起兵属于元从之功,在高祖本纪和个人列传中一定是会重点提的。侯君集没说到有参与,应该就不能说他有这段经历。
fridarx
发表于 2013-1-22 00:28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21 18: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身转战万里路,一手曾擎半边天。若遇明主,汉人25可中兴。
——我只想说,鄙下才疏学浅,想不到这是谁。 ...
是李定国吧。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2 01:04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0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晋阳起兵属于元从之功,在高祖本纪和个人列传中一定是会重点提的。侯君集没说到有参与,应该就不能说他 ...
哈,看来要问出题的人了
限定是名将,除了侯君集我真的想不起其他人选。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10:31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1 23: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戚少保是武举出身,一直都在军中混,从来没担任过文官(太子太保加少保这种不算)。他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也是以白话文写的。说白了戚少保是个粗人,花花绕肯定不是他老人家干的。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2 13:27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10: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戚少保是武举出身,一直都在军中混,从来没担任过文官(太子太保加少保这种不算)。他写的纪效新书和练 ...
戚继光在当时的武官集团中,算不上粗人。他有一册诗文集「止止堂集」存世
关于他与张居正的关系,可参见「万历十五年」中的叙述。他任蓟州总兵前后达15年,相当于其前任十人任期的总和。在此期间又得到了张居正在政策与人事调整上的种种倾斜与扶持。
以下是书中说明两人关系时列举的一些侧面佐证:
1)张居正返乡操办父亲丧事时,戚继光派出了一整连鸟铳手作为护卫。张居正挑选了六人,作为象征性的仪仗。
2)戚继光用重金购买千金姬进献张居正(可能为轶文,不可考)
3)戚继光令其兄弟向张家进献礼物,而张居正仅象征性地收受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隐约看出其贵重。(出自张居正本人的书牍)
4)将戚继光与俞大猷相比,则戚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出自明史)
5)张居正去世后遭到清算,戚继光被参劾,最终革职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13:58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2 13: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戚继光在当时的武官集团中,算不上粗人。他有一册诗文集「止止堂集」存世
关于他与张居正的关系,可参见 ...
黄仁宇应该很清楚在古代中国社会上下尊卑的关系结构下以及在明朝文尊武卑的现实条件下,作为下级的戚继光向信任倚重他的当朝首辅表忠心献殷勤是很正常的事。若以操守论长短,怕明朝上下除了一个海刚峰外无一人可以一观。但即使是海瑞,黄仁宇对其也是批评居多赞扬者少吧。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2 14:09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13: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黄仁宇应该很清楚在古代中国社会上下尊卑的关系结构下以及在明朝文尊武卑的现实条件下,作为下级的戚继 ...
我的观点,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进献珍宝美姬算不上什么大事。
同时,在一群有污点的人眼中,一个没有污点的人是不可被信任的。
还是如前面所说,戚继光是个实用主义的人,他在整顿防务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将领走得更远更好。
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依赖的便是23楼所列举的两大原因
但若要将他描述为一个道德完美的人,则有过度美化之嫌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15:24
本帖最后由 magicfire 于 2013-1-22 15:33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2 14: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观点,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进献珍宝美姬算不上什么大事。
同时,在一群有污点的人眼中,一个没有污点 ...
基本同意,但是对于戚继光在蓟州总兵任上15年的练兵成效个人是采取保留态度的。
且不论戚继光在隆庆总领三镇练兵事到万历13年被调任广东这段时间到底在北疆练出了多少精兵——这是一笔糊涂账。就以练兵实纪的内容观之,其推崇的以车阵火炮为核心的多兵种协同战术在实战中就未闻有建功之说(穆宗韪之,命给造费。然特以遏冲突,施火器,亦未尝以战也)。《明史》兵志的火器志中也认为在北方骑兵为主的战场上火炮车阵这种调动不灵的武器与战术不适合使用(大约边地险阻,不利车战)。
而从明史上看,戚继光担任蓟州总兵任上,边境也未必见得安静到哪去。先有隆庆四年秋,黄台吉寇锦州造成总兵王治道、参将郎得功战死的记载,其后因俺答汗入贡和明朝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关系,但是也没保持多久,按明史鞑靼传的记录是“神宗即位,频年入犯”。而朵颜三卫的情况则是“万历初,朵颜长昂益强,挟赏不遂,数纠众入掠,截诸蕃贡道。十二年秋,复导士蛮以四千骑分掠三山、三道沟、锦川诸处。守臣李松请急剿长昂等,朝议不从,仅革其月赏。未几,复以千骑犯刘家口,官军御之,杀伤相当。于是长昂益跋扈自恣,东勾土蛮,西结婚白洪大,以扰诸边。”
所以个人实在看不出戚继光在北边任上到底有什么大作为,兵没见他练成多少个,阵没见到他派上啥用场,边境该入寇的还是入寇,主动进攻也没咋见到。还倒是李成梁有不少出彩的表现,无论是对鞑靼还是对朵颜都多有斩获。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2 16:14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15: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基本同意,但是对于戚继光在蓟州总兵任上15年的练兵成效个人是采取保留态度的。
且不论戚继光在隆庆总 ...
同意,戚继光一生主要的功绩与成就主要都是在南方时期奠定的
他在南方时期的战绩与练兵成效都是颇为突出的
而北调之后,对于北方士兵的训练上,似乎始终不如南方兵有成效。为此他多次申请将南方兵北调,并且也确实北调了一部分南方兵。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16:58
本帖最后由 magicfire 于 2013-1-22 17:04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2 16: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意,戚继光一生主要的功绩与成就主要都是在南方时期奠定的
他在南方时期的战绩与练兵成效都是颇为突出 ...
但是南兵北调后也没见得有很好的战斗表现。
南北地形差异太大,战争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南方倭寇主要是几百人的小股海贼,主要还是以武装走私为主业,劫掠地方多是私商走私亏本之后铤而走险才采取的做法。其纪律极差,指挥也不灵活,后勤更是等于没有,只要是稍微过得去点的正规军队在陆地上也不应该打不赢这些海贼。只不过东南卫所破败太厉害了才造成对倭寇束手无策而已。戚继光到地方训练新兵的同时加强地方民团的建设,利用地方上对抗倭的支持迅速组建了一支以步战和小部队作战为主要特色的军队,用于对抗倭寇当然可以很快见到成效。毕竟其战斗只是低烈度的治安清肃战而已,在地方群众配合的情况下迅速获得成功是不难的。
而北方的敌人是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双方开战动辄数千上万的骑兵对抗,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数天之内跑个几百里地进行奔袭是平常事,游牧民族能爬上马就可作战,且以部族为生产单位同时也是作战单位,其协同指挥大都纯熟,且北方边境人烟稀疏,戚继光的那套以步兵和小部队为主的战术到北边并不适用,即使将南方的士兵调到北方,轻步兵对上游牧骑兵也不见得能讨到好,所以戚继光才搞大部队协同搞车阵。但是车阵看着很好,古今中外就少有成功的例子(好吧,捷克的杨杰式卡算是成功的,但也只能归功于捷克的贵族骑士打仗太死板了)。其大部队结阵也不过是3千人规模的阵营,在北方的战争实际情况上看还是不够看。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2 21:04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16: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南兵北调后也没见得有很好的战斗表现。
南北地形差异太大,战争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戚继光的主要成就在于他重新拾起了步兵操练,用严苛的军纪和连坐法塑造了步兵的纪律
他到北方后创立的步兵骑兵战车火器混成战术,按照黄仁宇的观点,没有经过实战严苛考验。是否有效较难断定。
我的观点,这种战法作为一种守势战术,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不具备机动性,较为被动。战斗于何时何地展开,取决于游牧骑兵们的意志。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21:46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2 2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戚继光的主要成就在于他重新拾起了步兵操练,用严苛的军纪和连坐法塑造了步兵的纪律
他到北方后创立的步 ...
古代的军纪在书面上一向是极其严苛甚至是过分严苛的,七禁五十斩条条都是死罪。只是执行上一般不会严格贯彻而已。戚继光在纪律贯彻上做的较好,因此其麾下士兵战斗力也较强。但是戚继光也肯定不能完全按照军法贯彻治军,不然士兵搞不好就哗变了。
就当时的记录上看戚继光的车阵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观当时对蒙古作战取得胜利的战法,一是如李釐、李成梁、李如松等以骑兵劲旅深入突袭,一是如李旼等设伏邀击,或更多的是依靠坚城严防死守,三者都没有车阵发挥的余地。
斯佩伯爵
发表于 2013-1-22 22:36
动感炮神 发表于 2013-1-21 18: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身转战万里路,一手曾擎半边天。若遇明主,汉人25可中兴。
——我只想说,鄙下才疏学浅,想不到这是谁。 ...
袁崇焕是不是汉奸不好说,不过他肯定不是名将,他那水平也就是矮子里面拔高子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3 00:00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2 2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古代的军纪在书面上一向是极其严苛甚至是过分严苛的,七禁五十斩条条都是死罪。只是执行上一般不会严格 ...
哈哈,这套阵法等于是以堂堂之阵对抗机动不定之敌,缺乏主动性,敌人若不攻上来,戚家军决计无可奈何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3 10:01
本帖最后由 magicfire 于 2013-1-23 10:14 编辑
seven_nana 发表于 2013-1-23 00: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哈哈,这套阵法等于是以堂堂之阵对抗机动不定之敌,缺乏主动性,敌人若不攻上来,戚家军决计无可奈何 ...
攻上来是否就一定能有奈何也还两说啊。
别忘记李陵是咋被抓的啊。
萨尔浒之战北路军马林部在尚间崖以车阵加战壕结营,以鸟枪火炮守备也还是让后金兵以数量优势攻破了啊。
浑河之战童仲揆、陈策统领浙江军在浑河南岸立营,在营中环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秫秸为栅,外涂泥巴;周敦吉在北岸立营,虽然仓促立营不稳但也同样有强弩火枪守备,比野战仓促结阵的车阵可是稳固得多了啊。还是让后金包围后耗光弹药破阵了啊。
拥有机动性的敌人如果数量不占优势完全可以不和车阵打,如果数量占了优势,只需要付出一定伤亡,通过几轮佯攻耗光车阵的箭矢弹药,就能将车阵全歼啊。
magicfire
发表于 2013-1-23 11:00
本帖最后由 magicfire 于 2013-1-23 11:30 编辑
斯佩伯爵 发表于 2013-1-22 22: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袁崇焕是不是汉奸不好说,不过他肯定不是名将,他那水平也就是矮子里面拔高子 ...
其实跟个人水平关系不大,以明朝末期那种政治军事架构,换谁上都少不了文武不和南北相轻党争不和,总是死路一条。
熊廷弼熊大嘴巴不是庸才吧?在辽东怎么样?
熊廷弼最初出镇辽东的方略不过也是“实内固外”和“以夷攻夷”而已。以夷攻夷不见成效,但是实内固外的方略不过也就是跟袁崇焕的办法一个鸟样啊。
熊廷弼二镇辽东时也抓了杨镐,李如柏,李尚皓,杀了刘遇节,毛文龙上报镇江之捷,王化贞给毛请功,熊廷弼却认为三方兵力未集,文龙进攻过早造成后金劫掠地方报复,而且乱了三方并进之谋,不但无功而且是奇祸。这和袁杀毛文龙可有一比啊。
第三次出镇辽东结果和王化贞督抚不和,王化贞广宁兵败后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贞闹笑话,将物资一律烧毁,引导数十万军民退守山海关,将整个辽东拱手送给后金,这罪名按窃明党的逻辑——干出了汉奸想干而干不到的事,必为汉奸——是一个样的啊。
熊廷弼被下禁狱之后令汪文言贿魏宗贤四万金祈缓,既而背之,因此惹恼了魏宗贤,这和窃明党说袁崇焕和阉党勾连不清也是五十步别笑一百步啊。
明史记御史梁梦环谓廷弼侵盗军资十七万。御史刘徽谓廷弼家资百万。虽说是没谱的事,但总比袁崇焕在老家盖新房子的罪名切实些啊。
熊廷弼与杨涟、左光斗、王文言等东林党人过从甚密,上述人等70余人在熊入狱后奔走营救并上疏百余份参劾魏宗贤24条罪名,结果被魏宗贤兴大狱全部整倒。最后熊廷弼翻案也是东林党元老韩爌的上疏才准的。说袁崇焕勾连东林党参与党争,熊廷弼陷得还要深一些啊。
我这上面随手黑了黑熊廷弼,若是谁有闲心吃饱饭没事干,也可以一条条去套套孙承宗孙太傅,看看是否能一一切合。关宁锦防线就是孙力主修建的,龟缩防守这条切合吧?孙是东林党元老,党争这条切合吧?孙任上有柳河之败,卸任不久有己巳虏变,出山后有大凌河失守,败仗这条切合吧?出山后参劾罢免的方震孺、游士任、李达、明时等人甚多,跋扈这条切合吧?若不是孙太傅举家殉国,只怕栽条汉奸罪也是栽的上的。
超甲巡
发表于 2013-1-24 22:04
信玄公 发表于 2013-1-21 2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辫子戏流毒太深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明首辅张居正里面万历抱着隆庆的尸体大喊皇阿玛 ...
万历抱着隆庆的尸体大喊皇阿玛!?{:10:}
这台词太给力了,马上去看!